2017年8月31日

李川信:理性真實的正視文史教育

© 本內容由台灣北社投稿於《自由時報》


二○一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新就任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於記者會上宣布,將以行政命令停用「微調課綱」,隨後行政院於五月三十一日正式公告,廢除「二○一四年高中國文與社會領域微調課綱」。

為了制定新課綱,教育部國教院耗費一年時間研討,於二○一七年七月三十日公布「社會領域課綱草案」,將高中歷史課綱由傳統的學習進程—「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」,改為「台灣相關分域討論、中國與東亞的交會、台灣與世界」三個分域,以專題呈現,不採編年史,不呈現標準答案,重視的是培養學生思辨、解決生活問題等能力。

我們樂見教育部摒棄傳統的封建思想,導入劃時代的新思維,以課綱引導教師「翻轉教育」,讓學生學習「探究實作」,但歷史是事實的呈現,過去歷史課本應論述卻從未提及的兩點:

一為戰後決定台灣命運的舊金山和約第二條:「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、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、權利名義與要求。」

二為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: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裡的唯一合法代表,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;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所有權利,並立即驅逐在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內所非法佔據席位的蔣介石代表。」

這兩點務請放入課綱,以加深國人「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」的觀念,同時認知「中華民國並未退出聯合國,只是席位改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而已。」

同年八月二十日,教育部又公布「國語文課綱草案」,文言文比率上限從五十五%下修至三十%,選文篇數則降至十至十五篇。此舉不僅大幅度減輕學子的課業沉重負擔,同時也翻轉台灣的語文教育,期待新課綱能更重視與土地連結的現代文學,並透過世界名著的文選,拓展學子的國際視野。

回顧以往,中國國民黨以一黨之私,用半世紀的時間,傾國家所有資源,「教化」台灣人民忽視台灣這塊土地,去認同遙遠的中國,以做個「堂堂正正的中國人」為榮,實乃違反自然法則,終究注定失敗。教育的本質在於認同這塊土地這裡的人民,以凝聚共識,則數百年來台灣人民夢寐以求的民主國家,終能水到渠成。

(李川信,台灣北社社長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